類地球行星影片:NASA發現54顆可能適合居住的類地球行星

類地球行星 移民太空可行? 類地球行星 移民太空可行?NASA行星普查暗示銀河系有幾百億顆類地球行星,類地球行星首度"現身" 搜尋新地球迎突破.

影片:NASA發現54顆可能適合居住的類地球行星

類地球行星影片:NASA發現54顆可能適合居住的類地球行星

银河系行星“人口普查”四大发现:

1.据科学家预测,10.5%的恒星样本系统内存在绕其轨道运行的类地行星。这种行星的直径在地球的50%至125%之间。

2.7.3%的恒星系统内存在超级地球。这种行星的直径在地球的125%至200%之间。

3.20.8%的恒星系统内存在类海王星行星。这种行星的直径在海王星的2至6倍之间。

4.5.2%的恒星系统内存在类木行星。这种行星的直径达到木星的6倍以上。

银河系发现至少五个“類地球行星”

類地球行星浩瀚宇宙中,究竟是否有与人类类似的生命存在?人类及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对银河系首次“行星人口普查”的初步推断,再次激起了人类对宇宙求索的兴趣。

類地球行星2月19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来自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宣布了令人惊异的结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存在,其中至少5亿颗行星处于“既不太冷也不太热”的地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類地球行星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都在致力于探索地球以外的行星世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发明与应用,则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2009年5月至9月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对银河系15.6万颗恒星进行搜索,对银河系行星进行首次“人口普查”。当有行星经过恒星时,开普勒将观察记录到恒星亮度有微量减弱。由于这种情况一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需要3年的数据才能最终确认围绕与太阳类似的恒星运行的行星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开普勒这次行星普查的主要使命并不是要弄清每一颗行星的具体状况,而是要让天文学家对银河系究竟有多少行星、特别是有多少像地球一样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有初步的感觉。

類地球行星初步研究发现,银河系恒星中,至少每两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行星,每200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拥有的行星位于“宜居带”。科学家目前发现了1235颗候选行星,其中68颗与地球大小相似,288颗远远大于地球。在54个可能适宜人类居的行星中,5个可能与地球大小类似,所环绕运行的恒星与太阳相比,体积要小,温度较低,其中一些可能有月球环绕,并存在液态水。

類地球行星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在宣布这一结论时称,科学家们是根据已经观察到的行星出现的频率,得出全部行星的大致数字。目前关于银河系行星数量的推断可能还是“最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恒星可能有不止一个行星,开普勒目前进行的搜索也未能顾及那些远离恒星的行星。他举例说,如果开普勒从距离地球1000光年远的地方遥望太阳,它能注意到金星划过夜空,但只有1/8的机会看到地球。他表示,开普勒目前搜索的范围只占茫茫夜空的1/400,在如此小的区域内却发现如此众多的候选行星,使我们禁不住认为,我们生活的银河系中还有多少行星在环绕着类似太阳的恒星轨道上运行?

類地球行星天文学家史蒂文·麦兰认为,这些关于银河系行星数量的科学推断说明,用数以百亿形容银河系是准确的。而这仅仅是人类目前生活的银河系,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中存在1000亿个银河系。而银河系中究竟有多少类似太阳的恒星存在还无定论。多年来,科学家们倾向认为银河系有1000亿颗恒星,但去年,一名耶鲁科学家认为,这一数字接近3000亿。

類地球行星既然可能有适宜人居的行星,科学家的新发现必然引发人们对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存在的联想。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星人”为什么至今没有造访地球?发布会现场,博鲁茨基感到很遗憾,因为这是一个他和同事们目前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但他表示,太多的未知正是人类太空探索的动力所在,这一探索的意义,将使人类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類地球行星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特别是高等智慧生物,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开普勒望远镜的发现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大量系外行星,其中许多行星的大小同地球接近,同其恒星的位置和地球与太阳的位置近似,处于“宜居地带”。有了适宜的环境,就有可能存在生命,虽然其生命形式未必同地球生命相同。朱进说,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后期观测,比如在条件成熟后给某个特定行星拍摄大气光谱,了解行星表面的大气情况,这样更有助于判断生命的存在。他说,系外行星探索已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热门课题,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将带来更多有趣的发现。

類地球行星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

類地球行星作为人的视力的延伸,天文望远镜于17世纪初出现,当时,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3倍的望远镜,并通过它发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木星的卫星等等,打开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全新视野。此后4个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天文观测新设备和技术不断出现。现今,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天文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先进的天文望远镜问世,如:1990年4月发射升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2009年5月升空的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它装备了迄今太空中口径最大的望远镜,同年6月,在河北兴隆通过验收的中国制造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類地球行星“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于2009年3月升空,它配备了直径达55英寸的透镜及9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整个望远镜造价达6亿美元。次年初,它发现了5颗绕遥远恒星旋转的新行星,虽然这几颗行星温度过高而无法为任何已知生命提供生存条件,但它们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后首批得到证实的新发现。现在,“开普勒”又有新的建树,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开普勒望远镜将把“目光”对准10多万颗恒星,来解答那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宇宙中还有另一个“地球”吗?它发现了“宜居地带”,这些是外星人可能的“家园”吗?需要进一步的观测证实。 马小宁 本报记者 管克江 吴迎春

 


美國《時代》雜志日前刊文,題為:美國航天局類地球行星探索,向發現第二個地球進發。美國天體物理學專家表示,如地球般可維持生命的行星群,正在我們附近的銀河系中,繞著恆星打轉;只是我們還沒發現罷了。


鮑斯(Alan Boss)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AASS)年會上指出:「距太陽約30光年遠處,有約數十個類日恆星,我想其中應有好一部分,大概一半的恆星,周圍會有類地球行星圍繞。


鮑斯為卡內基科學機構(Carnegie Institutionfor Science)的天體物理學專家,他告訴協會同僚:「我想距太陽10、20或30光年處,有很大機會可以找到類地球行星。」AASS從本月12日起在芝加哥舉行年會。


他確信,類地球行星可以透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預計今年3月5日發射升空的開普勒(Kepler )太空望遠鏡,或是由歐法合作,從2006年開始在軌道上運轉,配備太空望遠鏡的COROT衛星觀測到。


鮑斯補充說,觀測到這些類地球行星的影像,可以拿來識別它們的大氣亮度,然後知道它們是否可能有甲烷及氧氣;這樣就有相當有力的證據,證明它們不只是可以居住,而是已有生命存在。


他說:「我並非指一個有智能生物居住的類地球行星,而只是單純的指如果有一個可居住的類地球行星…座落在那,10億年來有適宜的溫度及水,理當會有生命存在。」


他說:「類地球行星至少會有微生物吧。」

.
中國稱歐洲新發現類地球行星意義重大
“現在就說新發現的類地行星可能會適合人類居住,還為時尚早。”對歐洲天文學家剛剛公佈發現的一顆新的類地行星,中國行星專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此次發現意義非常重大,但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根本不足以表明其適合人類居住。 

類地球行星新華網報導,近日,歐洲11名天文學家向全球公佈了他們新的發現: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拉西拉地區的天文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溫度和尺寸都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這顆被一些天文學家稱為“第二地球”的行星,距地球約20光年,科學家們將它暫時命名為“Gliese581c”,“581c”可能有液態水,有天文學家表示其可能適合生命居住。

類地球行星“這次發現意義重大,標誌著人類對太陽系外的探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王思潮表示,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想像地球以外的生命,尤其是外星智慧生命。在近40年的時間內,隨著科技水準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太空船登上了火星、金星,甚至帶回了很多外星體的構成物質,但人類並沒有在外類地球行星找到真正的生命,乃至證明外星體存在生命的證據也沒有找到。

類地球行星王思潮說,一個類地球行星到底適不適合生命(人類)居住,關鍵是看其是否具有與地球相似的環境,亦即“生命維持系統”。在這樣的指導原則下,今後,天文學家要對“581c”進行進一步觀測分析,通過對這種類地行星進行光譜分析,判斷上面有沒有水和氧氣的成分。如果有水、氧氣,還有甲烷,那麼,這種行星適合生命居住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類地球行星王思潮強調,這次發現僅僅是一個開端,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從目前的探測結果判斷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時尚早。人類要“移民”到別的類地球行星,對移出地會有非常苛刻的條件。從目前的條件來看,人類要想移居到南極還不行,更不要說到別的類地球行星生活了。

 

過去的兩年中,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軌道望遠鏡一直不間斷的觀測著560光年外“天鵝座”羽翼上15萬顆小行星的動向。探測器一直在搜尋細微的、亮度驟降的圖景,因為這可能預示著有小行星正穿越恆心的表面,以掩蓋一小部分光的呈現。

毫無疑問,行星們一直都在外太空游弋,幾個所謂太陽系外行星已經暴露在開普勒的眼前。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發現並沒有辜負天文學家的終極目標:尋找到真正的類地行星,一顆不大但溫度適應生命存在的類地球行星。

美國“開普勒團隊”日前在西雅圖召開的天文學年會上公布的新發現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顆被稱為“開普勒10b”的行星隻比地球大約40%,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小的行星。不僅如此,與已經發現的500多顆行星中的絕大多數相異的是,“開普勒10b”不僅僅是一顆巨大的氣體或者冰體類地球行星,他是由岩石構成,就像地球一樣。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杰克?馬西在介紹類地球行星的發布會上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發現”。他並不是在談論這顆行星本身,它不太可能存在生命。主要的問題在於,相比於日地間9300萬英裡的距離,這顆行星與主恆星間的距離僅有不到2萬英裡。美國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專家、開普勒團隊領導者之一的娜塔莉?巴塔爾哈說:“在朝向恆星的一面,‘開普勒10b’的溫度高達2500華氏度,這比熔岩還要炙熱。

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像地球這樣由岩石構成的適宜居住的星體的確存在,但在這一領域的假設卻常常因為更大的發現而“破滅”。這次,科學家不僅知道這顆由岩石構成的行星的大小,還計算出它的質量。

結合行星的規模和質量,人們能夠計算出它的密度。“開普勒10b”擁有更為強大的引力,因為較之地球,它將自己“束縛”的更加緊密。幾乎可以肯定,它自身所擁有的鐵的比重要比地球更高。

開普勒望遠鏡雖然對發現微小的星體十分敏感,但由於它的測量標准是基於恆星的大小和光線投射的角度,因此,在發現和測量行星大小時也存在細小的誤差,如果開普勒能發現比“開普勒10b”更微小的星體,那麼總有一天,它會在更加遙遠的距離,探測出一個與地球一般大小,溫度適應的“孿生兄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