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资培养“富二代”引起极大争议

近日,一场主题为“富二代的快乐成长与家业传承”的论坛在顺德举行,一时间“富二代”的传承以及企业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采访中,很多“富一代”呼吁政府效仿江苏省,出资进行“
富二代培训”,帮助他们培养接班人。(《广州日报》11月13日)
  
  
   在政府培养“富二代”引起极大争议的当下,“富一代”依旧 呼吁政府效仿江苏省出资集训“富二代”,意味着什么?尽管 “富二代” 政府“培养论”被认为是用纳税人的钱在培养“富二代”,是对因贫穷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不公平,但是,这并未阻止“
富二代” 政府“培养论”的偃旗息鼓,相反,以更加明朗的形式出现,甚至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声音。这又显现了什么?
  
  
   在笔者看来,如此种种现象,用单一的是否公平的观点来看待,已经很难触到问题的实质。从深层次来说,这是当下社会中话语权分配不平衡的折射,也就是说,一方面是如富豪等强势群体声音的肆意化表达,另一方面却是弱势群体利益话语表达空间的日益狭小和逼仄,甚至有失声的危险征兆。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
  
  
   从表面看,有没有话语权是指一个人、一个群体能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其实质则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能否有效地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重要标志。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让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话语权,而不是一支独大,弱者失语。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发现,“富二代” 政府“培养论”在代表自身所属阶层利益的同时,有着明显的话语权优势,而忽视了其他阶层的话语权表达,即利益表达。
  
  
   要使公共话语场有效运转,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公共话语场的规则,容纳异质性,能听到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话语,期望着争辩、论证、反驳,而不是和谐的异口同声。站在这个角度,“富二代” 政府“培养论”无可指责,相反让我们认清了不同阶层话语权表达的落差,即强者与弱者话语权存在不平衡性。
  
  
   认识到这一点,笔者以为,其实质在于提醒我们应防止话语垄断权的形成和防止弱者失语。当前,掌握着大部分经济资本、 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精英联盟,开始通过本群体强大的话语形成能力影响社会公共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话语强势,最终将自己的话语体系树立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其背后就是由精英结盟而形成的话语垄断权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正逐步被削弱,他们既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要求,更无力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简单地说,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有责任让其获得说话的权利。“富二代” 政府“培养论”受到指责的背后是现实中话语权不平衡性和不和谐性的折射。可以说,当前应当着力实现话语权分配的公平,达成话语力量的均衡,让各个阶层都有适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这是审视“富二代” 政府“培养论”应有的理性立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eenus 的頭像
    greenus

    后天很美好

    gre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